姓 名 |
阎 静 |
出生年月 |
1971-02 |
职 称 |
教授 取得时间:2014-07 |
最高学位 |
博士 取得时间:2010-02 |
是否硕导 |
是
|
最高学位
授予学校 |
南京大学 |
现任职务 |
|
所属类别 |
毛中特教研室 |
主要研究方向 |
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和课程相关问题研究、现当代中国外交、国际关系理论与问题研究、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|
|
联系电话 |
13861351698 |
电子邮箱 |
Yj1108@126.com |
个人简历 |
2001.06~2016.09,在江苏大学任教; 2013.09,获得江苏大学三育人“教书育人”先进个人荣誉称号; 2004.09~2009.12,在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; 2006.12,获得南京大学第15届“筮川良一”优秀博士生奖学金; 1998.09~2001.06,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; 2001.06,获得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荣誉称号 |
|
主讲课程 |
本科生: 1.邓小平理论概论 2.毛泽东思想概论 3.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4.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研究生: 世界经济与经济专题研究 |
|
主要著作 |
专著: 阎静,《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义规范诉求》(43万2千字),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,2012年12月。 参编著作: 1.制度引入与血缘共同体(撰写章节),《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,2001年12月版。 2.精英主导与社区民主(撰写章节),《宗族、乡村政治和选举》,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,2002年6月版。 3.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(教师读本)》(撰写章节),本书编写组,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3月版。 |
|
代表性论文 |
1.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蕴意,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,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;2015年第8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2.探寻人类自由解放之道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(季刊),2012第4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3.课程教学改革视域下的学习共同体研究,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》,2011年12期。 4.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,《外交评论》,2010年第6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5.国际关系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来源及研究理路,《教学与研究》,2009年第9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6.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和政治共同体的转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》,2009年第5期,CSSCI 7.试析林克莱特的“世界主义伤害协议”,《国际关系评论》(第六卷),2009年5月,CSSCI检索集刊。 8.国家环境安全观:一种非传统安全观的衍生,《中州学刊》,2008年第6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9.国际关系批判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,《学术论坛》,2009年第2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0.“文明的进程”的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研究,《教学与研究》,2008年第1期,CSSCI检索期刊。(人大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)。 11.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国会和美国对华政策,《学术论坛》2008年第6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2.环境安全:概念的演进与释义,《科学经济社会》2008年第3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3.后冷战时期美国环境政策与国家安全战略评析,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8年第3期(季刊),CSSCI检索期刊。 14.汤应比“挑战—应战”之文明史论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,《学术论坛》,2007年第11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5.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05年第4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6.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凸显及其缘由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》,2002年第6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7.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对外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及改革,《学术论坛》2006年第5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18.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外交,《求实》2005年第1期 ,CSSCI检索期刊。 19.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解析,《理论导刊》2008年第9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 20.略论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,《理论学刊》2009年第12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 21.“东方问题”与乌克兰危机,《学术论坛》2005年第5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22.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英国的欧洲政策及评价,《理论界》2005年第11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 23.透析时代潮流 解读中国对外战略,《求实》2003年第6期,CSSCI检索期刊。 24.日本谋求军事大国的历程——以日美同盟体制及日本安全防卫战略演变为线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2003年第5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 25.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,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2003年第2期,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 26.林克莱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:理论规范性视角突出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0年1月26日。 27.批判 规范 综合 超越——访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林克莱特教授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0年3月25日第5版。 |
|
承担的主要项目 |
1.习近平总书记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论述教学研究(16JDSZK071),主持人,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,2016-2018。 2.批判与世界主义的规范诉求(青年基金项目 10YJC810052),主持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,2010-2012。 3.国际政治批判理论的伦理蕴涵(2011SJB810001),主持人,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,2011-2013。 4.低碳经济理念下构筑低碳消费生活型的生态镇江,主持人,江苏省镇江市横向课题,2010。 5.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研究(10JDG102),主持人,江苏大学高级技术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,2010-2012。 6.远程合作学习在高校课程改革中的研究(JGY2007033),主持人,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,2007-2009。 7.镇江山水花园城市建设路径创新研究,主持人,江苏省镇江市横向课题,2011。 8.欧盟高校的民主公民教育及其对中国高校的启示,主持人,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,2011-2013。 9.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凸显及其缘由(02JDG007),主持人,江苏大学高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,2002-2004。 10.政治哲学的回归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(13YJAGJW010),第二负责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,2013-2016。 11.“中国梦”与“世界梦”联动关系研究(16JDSZK053),第三负责人,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,2016-2018。 12.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研究(重点项目16JDSZK023),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,第五负责人,2016-2018。 13.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研究(DEA090283),第三负责人,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,2009-2011。 14.21世纪初欧盟公民教育的趋同及其启示(B—a/2009/01/009),第二负责人,江苏省“十一五”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,2009-2011。 15.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研究(07SJD810001),第二负责人,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,2007-2009。 16.9/11事件后的全球反美主义及其与国际反华活动的比较(09SJB810004),第二负责人,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,2009-2011。 17.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思潮研究(C—a/2006/01/028),第二负责人,江苏省“十一五”教育规划资助课题,2007-2010。 18.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(JXJG-2010-67),第二负责人,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,2008-2010。 19.美国经济制裁的政治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(07JDG001),第二负责人,江苏大学高级人才项目,2007—2009。 20.后九一一时期国际关系新变局及对中国的影响(JDR2003012),第二负责人,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,2004-2006。 |
|
学术获奖 |
1.2014年10月,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义规范诉求(著作),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; 2.2012年2月,略论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(学术论文),获得江苏省第二届中共党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; 3.2009年2月,“文明进程”的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(学术论文),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; 4.2013年,获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/4; 5.2011年,获江苏大学第五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(独立); 6.2010年,获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/4; 7.2008年,课件“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”获江苏大学第四届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奖(独立); 8.2005年10月,“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”课程教学探索(教学论文),获江苏省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; 9.2005年10月,“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”课程教学探索(教学论文),获江苏省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(独立); 10.2005年,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”多媒体课件获“天空教室”杯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多媒体教学‘好课件’奖2/2; 11.2004年,“邓小平理论概论”多媒体课件获江苏省高校第二届“方正奥思杯”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三等奖4/6等。 12.2006年12月,获得南京大学第15届“筮川良一”优秀博士生奖学金。 13.2003年10月,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凸显及其缘由(学术论文),获江苏省镇江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; 14.2003年10月,制度引入与血缘共同体(学术论文),获江苏省镇江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|
|